2017/8月4日/Day2
行程:
→ 新聖母廣場 (Piazza di Santa Maria Novella)
→ 主教座堂廣場 (Piazza del Duomo)
→ 午餐佛羅倫斯大牛扒
→ 老橋 (Ponte Vecchio)
→ 領主廣場 (Piazza della Signoria)
→ 百年雪糕店 Venchi
→ 共和廣場 (Piazza della Repubblica)
熱浪下的「沸」羅倫斯
這次旅程不幸地碰到百年一遇的歐洲熱浪,為免中暑我們就行 Plan B,比自由行更自由、漫無目的地走,所以這篇應該是反傳統的佛羅倫斯攻略。
為了滿足同行團友的不同需求而分成兩隊,Team A 闊太群坐大巴直送名店 Outlet – The Mall 放血;Team B 原本屬於偽文青小組想去逛逛教堂藝術館之類的,但走在40ºc 熱浪下的佛羅倫斯街頭實在是煎熬;同時也要照顧同行年紀最小的小團友,我的姨甥女,醒目的她走了不夠十分鐘已有回民宿嘆冷氣的念頭,唯有邊吃冰淇淋,邊哄騙之下走完景點。
佛羅倫斯景點算是很集中,除了Sam哥偶遇阿Belle的米高安哲羅廣場的位置比較遠,其他景點也在聖母百花大教堂至老橋一帶,我們就順著人潮走,先走過新聖母廣場,然後在主教座廣場上的百花大教堂遇見最長人龍,這條壯觀的龍應該也被列入為景點之一吧!
感受文藝復興的第一站
新聖母大殿
Basilica di Santa Maria Novella
位置
就在火車站附近的新聖母大殿,或許它不在你的緊密行程內,但路過此地,至少也停下來看一眼這個文藝復興代表作吧!


文藝復興人
Renaissance man
這座佛羅倫斯最古老的宗座聖殿早於9世紀已經存在,說是代表作實在是當之無愧,它的正立面(facade) 由推動文藝復興的代表人物阿伯提 (Leon Battista Alberti) 所設計,他跟較後期的達文西同被稱為『文藝復興人』,不是澳門威尼斯人,是 Renaissance man,是對古代通才的統稱,即是什麼都懂,他除了是建築師,也是詩人又是作家,同時更是哲學家和密碼學家,最大貢獻是他的巨著《論建築》。
哥德+文藝復興二合為一
不過在阿伯提接手的時候,聖殿的正立面已經完成了下半部份,以13世紀流行的哥德式風格建造,可見於底層的尖拱設計上。身為文藝復興推動人,阿伯提當然不會承接野蠻的哥德風格,將其改為自然優美的文藝復興設計,他巧妙地將兩種迥然不同的風格和諧地結合為一。
在設計上,他受古希臘羅馬時期的建築啓發,利用對稱的手法、幾何圖形的簡單線條及羅馬式柱子等,這些都是後來奠定文藝復興風格的重要元素。黑與白的大理石,簡潔利落,加入綠色及粉紅色大理石搭配其中,看得非常舒服,在立面用上這種彩色大理石也是典型托斯卡納地區的建築風格之一。
筆記:
阿伯提 Leon Battista Alberti (1404-1472)
名著《論建築》,又名《阿伯提建築十書》De re aedificatoria (On the Art of Building) ,對文藝復興建築發展有重大啓發的論文。
佛羅倫斯地標 – 聖母百花大教堂
Cattedrale di Santa Maria del Fiore
位置
在主座教堂廣場上,由聖母百花大教堂、聖約翰洗禮堂及喬托鐘樓所組成的教堂建築群,在1982年被列入為世界文化遺產。

聖母百花大教堂始建於1296年,雖然𥚃𥚃外外也是哥德式風格,但其實又混入了一些文藝復興元素,也用上托斯卡納區特式的彩色大理石建造立面。
這教堂最有看頭的是因技術問題而差點建不成、在當時最大的無支撐磚材穹頂,試想想一座目標要成為全意大利最大的教堂竟然是沒頂的有多尷尬,而且還光著頭活了百多年之久,最後得到天才金匠布魯內萊斯基 (Filippo Brunelleschi) 自薦,以其一直沒有公開的絕密秘技、只花了16年時間建成。
有關文章:佛羅倫斯聖母百花大教堂|世上最大磚石穹頂 Brunelleschi’s Dome
筆記:
- 菲利波.布魯內萊斯基 Filippo Brunelleschi (1377-1466)
- 推薦登上喬托鐘樓,觀賞以佛羅倫斯市全景襯托下的宏偉紅磚穹頂。
- 注意拍攝時間,光線很重要,下午正立面順光,夜景也美

歐洲的教堂建築非常重視正立面 (facade) 的設計,特別是哥德式建築,外牆滿佈裝飾雕塑,極其繁複精細,藉此顯示教會的財富及權力。簡單來說,就是炫富吧!


大概要看過這座巨型藝術品 ,才能真正體驗何謂 「精細」 吧!


走到這裡,已到中午放飯時間,下篇文章將會介紹佛羅倫斯必吃大牛扒。
下 篇 文 章
佛羅倫斯必吃 1KG T骨牛排
推薦五大好評餐廳
真的是非常驚人且美麗的建築
讀藝術史都覺得當時的人真的很有驚人的鑑賞能力及審美力
很讓人佩服!
LikeLiked by 1 perso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