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聖母百花大教堂
+
喬托鐘樓
+
聖約翰洗禮堂
由以上三個歷史建築物組合而成的教堂建築群,屬於世界文化遺產「佛羅倫斯歷史中心」的一部份。關於這個景點將會分成兩部份:
上集:
- 教堂建築群介紹(大教堂+鐘樓+洗禮堂)
- 百花大教堂的三個必看焦點
下集:(文章連結)
- 奪命連登兩頂奇蹟生還記(聖母百花大教堂及喬托鐘樓登頂遊記)
- 有史以來最大的磚石穹頂:百花大教堂的巨型穹頂有多厲害?

聖母百花大教堂
Cattedrale di Santa Maria del Fiore
又名聖母百花聖殿,始建於 13世紀末,歷時 140年時間興建。第一任建築師是 Arnolfo di cambio,他離世後由多位建築師接手,包括「歐洲繪畫之父」喬托,他主力為鐘樓設計。期間經歷了歐洲黑死病,佛羅倫斯市人口由9萬跌至5萬,工程也一度暫停,之後又斷斷續續的施工,當大教堂差不多建成,只剩下十分棘手的大圓拱頂一直遇到技術問題而無法興建,直至天才金匠布魯內萊斯基 (Filippo Brunelleschi)接手這項重大挑戰,教堂最終於 1436年完成。
大部份的教堂都會經過漫長的建造時間,因此經常會出現不同時代的建築風格,百花大教堂就包含了中世紀的哥德式、始於 14世紀的文藝復興,以及19世紀曾經流行的哥德復興式,至少三種的建築風格。
百花大教堂在 1412年獻給花之聖母瑪利亞,其花是指聖潔的百合花,也是佛羅倫斯市的象徵。立面及外牆以白、綠、粉紅三種顏色的大理石拼合而成,分別來自於鄰近城市 Carrara(白)、Prato(綠)、Siena(粉紅),是托斯卡納地區的一大建築特式。
以下推薦百花大教堂的三個必看焦點:
- 正立面(大門位置)
- 前無先例的巨型磚石穹頂
- 錯視藝術代表作之一的穹頂天花壁畫
百花大教堂焦點(一)
正立面
façade
大教堂的正立面曾經出現多個版本,由第一任建築師 Arnolfo di cambio di 開始設計,負責鐘樓的喬托也在初期提供了立面的設計,基於中世紀托斯卡納哥德式的華麗風格之上,注入文藝復興元素,加入幾何的分割線條。可是後來發現他的設計過於傳統的哥德式,與剛建好的文藝復興紅磚大穹頂格格不入,於是重新招標,找尋合適的設計。多年來經歷了多位建築師參與及作出方案,其設計一直在修改,直至19世紀 Emilio De Fabris 以仿效 14世紀佛羅倫斯裝飾風格,加入哥德復興式元素,最終才建成了如今我們所見的正立面,也成為了意大利哥德復興式建築的重要代表作。


大教堂的正立面用上繁複的設計
大量雕塑配合玫瑰窗、柱子等裝飾
加上三色大理石的和諧組合
讓正立面變得十分豐富,引人注目



百花大教堂焦點(二)
前無先例 全世界最大的磚石穹頂
這教堂最有看頭的是差點因技術問題而興建不成、世上最大的磚石穹頂,試想想一座目標要成為全意大利最大的教堂竟然是沒頂的有多尷尬,而且還恥辱地光著頭活了百多年之久,最後得到天才金匠布魯內萊斯基(Filippo Brunelleschi)自薦,以其一直沒有公開的絕密秘技、花了16年時間建成,下篇有關大教堂登頂遊記內將會詳細介紹。

穹頂成為佛羅倫斯的象徵,極之宏偉
百花大教堂焦點(三)
錯視藝術代表作之一的穹頂天花壁畫
《最後的審判》
Last Judgement
by Giorgio Vasari & Federico Zuccari
偉人 Brunelleschi 用盡全力去完成紅磚穹頂,可惜遺下穹頂的內部裝飾還未完成便離世了,他原本的構思是以金色馬賽克圖案鑲嵌在穹頂天花上,這樣可以充分利用穹頂小窗戶透入的光線拆射來照亮內部,在他去世後,穹頂內部只刷上白色油漆。
直至 16世紀由美第奇家族成員科西莫一世(Cosimo I de’ Medici)委託喬治・瓦薩里(Giorgio Vasari)為穹頂天花畫上壁畫《最後的審判》。
Vasari 由穹頂的最頂部開始,但只完成了壁畫的三份之一後也離世了,餘下的部份分別由 Federico Zuccari 及其他畫家一同合作完成。
由於 Zuccari 不喜歡 Vasari 的風格,還把 Vasari 採用的濕壁畫技巧改為容易腐壞的乾壁畫,因此多年後部份壁畫也開始變得模糊,直至 1978年至 1985年期間,壁畫得到精心修復才能還原本來的清晰度,讓後人繼續欣賞。
壁畫的構圖繁瑣精細,採用了透視法,讓穹頂在視覺上無限伸延,增強內部空間感。推薦另一個讓人驚嘆的透視壁畫:《羅馬隱藏景點推薦》聖依納爵堂幻覺壁畫代表作



繪畫技術極為細緻,效果立體逼真



百花大教堂外牆

回看舊照,懷念此情此景,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回復以往的繁華熱鬧

最後記得跑到教堂後面,再欣賞一下宏偉的紅磚大圓拱頂
喬托鐘樓
Campanile di Giotto
據說是意大利最美麗最多裝飾的鐘樓,同樣是哥德式建築的代表作,由「歐洲繪畫之父」喬托(Giotto di Bondone)於 1334年開始興建。完成鐘樓這個著名建築後,喬托與另外兩位建築大師 – 阿伯提(文章)及圓頂設計者布魯內萊斯基(Brunelleschi)三人同被譽為「文藝復興建築之父」。
在百花大教堂第一任建築師 Arnolfo di Cambio 逝世後,教堂的工程經過 30多年的中斷,後來喬托以 67歲高齡被提名為繼任者,他把集中力放在鐘樓的設計上,幾年後他去世時鐘樓還未完成,由其他建築師接手於 1359年完成。
喬托以大教堂原創的多彩大理石元素和諧地應用在旁邊的鐘樓上,又被譽為「文藝復興開創者」的喬托,在哥德式鐘樓上加入了不少文藝復興元素。他捨棄了哥德式常用的繁瑣雕花、骷髏頭等裝飾,改為文藝復興著重對稱手法的幾何圖形,還有文藝復興時期流行的繪畫手法「明暗對照法 Chiaroscuro」,讓平面的外牆變得更加立體。
建築透視法
但喬托原來卻設計了哥德式尖塔頂部,只是被後來接手的建築師弗朗切斯科・塔倫蒂(Francesco Talenti)改為平頂,Talenti 在鐘樓的最後三層採用了建築透視法,把每層樓底的高度遞增,讓鐘樓頂部三層的距離,從地面看上去變得相等,如果不這樣設計的話,從下而上看便會顯得樓頂越來越細小,這是古典建築經常採用的手法,如古希臘及古羅馬建築常用的柱式系統。
鐘樓高 84.7米,要登頂的話,需走 414級樓梯,下集將會分享大教堂及鐘樓的登頂遊記。

聖約翰洗禮堂
Battistero di San Giovanni
佛羅倫斯市內歷史最悠久的教堂之一,建於 11世紀,但中世紀的佛羅倫斯人認為,洗禮堂的歷史可追溯到古羅馬時代,這𥚃曾經是一座異教寺廟,後來才改建成教堂,其後成為百花大教堂的洗禮堂,詩人但丁及多位美第奇家族成員也曾在此受洗。
屬佛羅倫斯羅曼式建築風格(Florentine Romanesque style)的八角形洗禮堂,外牆設計比較簡單,只用了白色及綠色大理石拼合出幾何圖形,欠缺了大教堂及鐘樓的粉紅色大理石。
洗禮堂有兩個焦點,第一是被米高安哲羅稱讚為「天堂之門」的東面鍍金大門,第二是洗禮堂內的大型穹頂馬賽克鑲嵌畫。

位於大教堂正門對面的八角形洗禮堂
天堂之門
外牆設計簡單,焦點就落在雕刻的鍍金/青銅大門上,其中最著名的東門由金匠 Lorenzo Ghiberti 所設計及鑄造,米高安哲羅看過後也稱讚為「天堂之門」,跟其他雕塑一樣,為免受風吹日曬的破壞,這個是複製品,原版在大教堂博物館內。




馬賽克鑲嵌畫
《 最後的審判 》
洗禮堂內部在 13世紀開始進行馬賽克裝飾的工作,由雅各布・托里蒂(Jacopo Torriti)以馬賽克鑲嵌畫覆蓋了後殿及穹頂天花,是世界上其中一個最大型、以馬賽克技術所造成的穹頂。

本集到此為止,繼續看下集分享:
更多
{ 意 大 利 9 天|精 選 5 個 必 遊 城 市 }
更多
目的地:佛羅倫斯
嘆為觀止!
遊客如織的義大利不是沒有原因的!
實在是很美的景點!
LikeLik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