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回說到在布雷拉美術學校舉辦的 White in the City 展覽,繼續看看中庭上其他幾位著名建築師所設計的藝術裝置:


A Memorial to Memory – Daniel Libeskind
著名的後現代主義建築師 Daniel Libeskind,他又被稱為建築界的治療師,擅長將傷痛的歷史帶入建築物當中,藉著設計來展現不可磨㵴的歷史傷痕,以記念過去、展望張來為設計理念。
代表作有德國柏林猶太博物館(Jewish Museum Berlin),英國曼徹斯特帝國戰爭博物館北館(Imperial War Museum North)、美國加州當代猶太博物館(Contemporary Jewish Museum),以及重建美國世貿中心一號大樓(One World Trade Center)。
他所涉及的建築物均與人類歷史上受到最大傷害的事件有關,如大屠殺,戰爭以及恐佈襲擊。能夠讓他深刻感受災難的悲痛從而激發他的創作思維,創造出精采又發人深省的建築項目,絕對與他的個人背景有關。Libeskind 是美國藉但在波蘭出生的猶太人,家族裡共有八十多位親戚死於納粹集中營,只有他的父母倖存,後來移居到以色列及美國。
作為擅長將抽象的歷史記憶化成實體的建築師,Daniel Liberskind 在今次展覽上要向同樣與記憶有關的神學家 Ramon Llull 致敬。Ramon Llull 是一位遠古時代的加泰隆尼亞詩人、作家、神學家、哲學家以及邏輯學家,他發明了邏輯機,一個從不同的組合當中尋找新知識的方法,這邏輯機啓發了不少開發人工智能的科學家,而一些電腦科學家更把 Llull 看作為電腦的始創人,聲稱他的邏輯系統是信息科學的開始。另外他還發明了記憶旋轉輪,是一個以符號及圖像來幫助記憶的轉盤,第一代的記憶術。
Liberskind 把 Llull 所發明的記憶旋轉輪,設計成這個三維的實體裝置,以碎片組合成4米高的白色雕塑,名為 A Memorial to Memory,是一個研究有關歷史、文化、建築和想像力的聯繫點。



Walking Through Whiteness – David Chipperfield
簡約現代主義的英國建築師 David Chipperfield,為了配合這次展覽的主題 – 白色城市,希望能夠探索這個大自然最基本的顏色,從而發掘它的質量以及最大的亮度。他建造了一個立方體,一個全白空間,更只用了三種最基本的物質去完成這個裝置:白色粉末、鹽和光線。
用來建造立方體的白色粉末,是取自地質層中的天然石材。建成一個全白小空間後,地面上覆蓋著鹽,中間堆起形成一個小山丘,鹽是結晶礦物元素,是生命的必需物質,也象徵著純潔無暇。最後在頂部開了一個小洞,裝上由 Viabizzuno 品牌所提供,在目前光度最強,達到 5000度的 LED 白燈,燈光穿過小洞照射在鹽丘上做成折射,除了照亮整個白色空間,互相更產生了微妙的效果,房間內呈現出不同的對比:光與暗,光滑與粗糙,啞光與亮澤的抽象空間。


URBAN HUGS – STEFANO BOERI
A space to hug – 鼓勵人們暫時放下社交媒體,忘記城市中的孤獨,跟身邊的人互相擁抱一下,不論朋友、情人、親人,同事甚至陌生人。
這個裝置以 95支木柱組合成為 5米高的圍欄,構成一個不完全封閉的小空間,而裡面播放著羅馬大提琴手 Piero Salvatori 所演奏的音樂,讓你可以稍稍遠離繁忙的生活,作一個比網上空間更實在的擁抱。
這令我想起在日本六本木森美術館的一個展覽,在展覽廳的最後一個房間,擺放了色彩豐富的鬰金香,任何人也可隨意拿去,但當離開展覽後,必須把花轉贈給其他人,讓你張快樂帶給別人,當你看到他們收到花的表情時,你會比他們更加興奮。有時候一個簡單的舉動,就足以讓身邊的人感到温暖。
米蘭建築師 Stefano Boeri
介紹返來自意大利米蘭的建築師 Stefano Boeri ,代表作是 2014 年完工在米蘭市中心的垂直森林 (意: Bosco Verticale /英: Vertical Forest),又名「會呼吸的建築物」,它是一座佈滿樹木及植物的住宅大廈,建築師藉此將森林帶到城市,更希望能夠解決空氣污染問題,這個項目為他帶來了 2014 年「國際高層建築大獎」,也成為了米蘭其中一個新地標。
雖然美觀,但也有爭議,如果硬要把樹木拔起,再將它重新種植在一個石屎大樓裡,是否有點本末倒置,對於這個建築有機會再深入研究。但這個綠化概念受到全球各個城市歡迎,他的建築事務所已完成在瑞士的一個相同的住宅項目,還有很多發展中的城市,也正在興建及計劃當中,如中國南京及重慶等等。
參觀完中庭後,節目還未完,再往內走,校園後還有一個植物園。植物園是免費開放,種植了不同品種的花草樹木,這裡還有一座很古老的紅磚建築物,在設計週期間放置了設計時尚的家具,一新一舊,為植物園注入年輕氣息。
Orto Botanico di Brera 布雷拉植物園
意大利文官網
有關文章




正值春天,紫藤盛開


由白天逛到黑夜




Brera 區設計週期間限定的晚上 Street Food 攤檔,當展覽結束後,卻是另一個開始,在附近的街道都擠得水洩不通,逛完展覽便跟朋友在區內吃餐聊天,所有餐廳也滿座。

設計週焦點
最後要介紹今年米蘭設計週最受 instagramer 歡迎的設計,是在 Wallpaper Handmade 展覽會內展出的戶外沙發床 Le Refuge,由法國籍意大利設計師 Marc Ange 所設計,與 The Green Gallery 合作,共同創造了一個非常夢幻的小綠洲。
這張設計週特別版粉紅色沙發床是今年的熱門打卡點,初次公開展出,也只此一次,如果你錯過了,家裡又有一個大花園,就任性地買張回家吧。online shop:The Invisible Collection
The Green Gallery 是一個有關花卉及植物的網上雜誌,由 Flower Council of Holland 主辦,他們經常與一些知名雜誌合作,如 Vogue、W Magazine、 Elle Deco等,為他們作場地設計。

Le Refuge – Marc Ange
Le Refuge is a place where you find peace and comfort. It is the projection of a childhood memory. The large leaves form a sanctuary beneath the sun, away from reality, just like the imaginary jungle that grows in the room of the child wants to escape the fallacies of everyday life. – Marc Ange.

Tips
- 每年一度的米蘭設計週,是米蘭的旅遊高峰期,必須提前預訂酒店
- 若遊覽時間不多,先搜集好要去的地點,每個展覽場地也很密集,隨時可逛上數小時
- 場內展 Salone Milano 是收費展覽,前四天開放給行內人,最後兩天對外開放。場外展是免費,一般在大學校園,美術館,小廣場,畫廊,商店等地方舉行
- 大部分場外展也開放至晚上十時或以後,餐廳及商店也會延長營業時間,除了展覽的最後一天
關於設計週的時間地點及參展商
– 完 –
上篇文章
亂逛米蘭設計週(一)
重温 IG Stories
Milan to See
▸ instagram.com/taste_of_milano
繼續留意米蘭雜記
▸ 追蹤 Facebook 接收最新資訊
更多
目的地:米蘭
好有深度的藝術展好喜歡
介紹的也很專業
謝謝你!
影片中音樂結合95支木柱
不知怎麼地感覺這95支木柱
瞬間變成了教堂裡的管風琴
聽著聽著這氛圍還帶著點神聖呢^^”
很喜歡這樣子的結合!
也相當欽羨歐美文化
能把植物和建築融合得如此完美
這方面亞洲好像真的很欠缺啊!
LikeLiked by 1 person
多謝您的細心閱讀!文章有點長😆
是的,設計師就是有這種威力,巧妙地運用簡單的材料創造出有意義的作品!
這個演奏到後來變得很激昂,
就像意大利人一樣😅
希望您有個愉快週末❤️
LikeLiked by 1 person
你客氣了
想你在藝術上應是很專業的人
很開心能讀到這麼棒的文章介紹
讓人收穫很多唷!^O^
謝謝
也祝你周末假日愉快一切安好!
LikeLiked by 1 person
也沒有,很高興可以在這個藝術之都生活著,令我認識及接觸更多,這是我最喜歡米蘭的地方😊
LikeLiked by 1 perso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