意大利駕駛考試奇遇

我~出~關~了~

足足一年的時間,收拾心情閉關準備考車牌,因為疫情關係,考試排期也非常緊張,去年七月報名,今年一月才第一次考駕駛理論筆試,老實說當時準備得不夠,只是賭運氣的心態,結果40題中錯了8題(答對4題以內才算合格)。

到準備第二次考試,這次完全不敢鬆懈,每當有時間都在温習及做練習,從來沒有駕駛經驗的我,對著意大利文試題是一個很大的考驗,一開始完全看不懂題目,很多詞彙並不是日常生活接觸到,意大利文的文法跟中文有很大分別,有時就算查字典後也不能明白整句的意思,真的是每隻字都認識,但拼在一起就是不𢤦。

考試前一週,開始地獄式温習,把所有活動暫停,每天不停做練習題,由初時平均錯5-8題,到後來多數能控制在4題以內,算是比較有把握,但心裡還是很擔心,萬一考試時遇到從未見過的題目便GG了(題目總數有7千多條,就算每天做也不能做完,雖然很多是重複,只是換了一兩個字,但這一個字足以影響全句的意思)。

昨天終於來到第二次考試當日,考試完畢,學校安排整體報告考試結果,職員拿著試卷出來搖著頭說:「成積太差!」,我心想:「shit!」,其他學生本來一貫意大利人的樂天心態,故作輕鬆地聊天也即時變得緊張。

職員開始順序叫我們的名字,然後讀出分數,前數個同學也錯8題,職員還幽了一默,對其中一人說:「我想你應該花了很多時間温習!」聽後我實在笑不出來,後來幾個都是錯5題,僅僅比合格錯多了1題,看到他們極為失落的表情也替他們難過。

職員報了一半後突然停了,餘下的人又緊張起來,然後他才施施然地說,沒有叫名的人全部合格,大家本來就被太陽曬到冒汗,然後再被嚇到一額汗,聽到結果後隔了數秒才興奮地大叫。

就這樣,我終於結束了每日無止境地做練習的生活,可以暫時休息一下,不用再對著這些表面上是考駕駛知識,實情是考意大利文兼看到腦部缺氧的試題。

模擬駕駛理論測驗,經過每日地獄式練習,遇爾會全部答對,自己也不能置信。


考試小插曲

在第一次考試時,又上演了一幕意式奇遇。

話說考試前一天,需要到官方網站看考試流程及注意事項,「重點警告」考試期間手機必須關閉,考生之間絕不能有「任何對話」!考試將會通過電腦觸碰屏幕來完成,然後我的第一個反應是:好先進啊!在意大利生活久了,已經忘記了一切高科技設備。

考試場地內大約有8-10個房間,通過一條走廊進入,當時冬天,門也沒有關上,外面的所有聲音都能清晰聽見。考試開始前需要在顯示屏上輸入一組很長的身份證號碼,但觸碰螢幕完全沒有反應,大家開始鼓譟起來,後來有一兩個不是第一次考試的人提醒,需要用身份證的尖角代替手指頭來觸碰屏幕,哦!原來如此,果然高科技!

可惜我的屏幕一直沒有反應,於是我被安排到靠近門口的坐位。考試終於開始,門外的人聊天的聊天,或在走廊上來來回回,利申我本人對聲音特別敏感,閱讀意大利文時更需要份外留心才能完成,外面的噪音實在讓人分心。

突然,有個交通警在我旁邊的門外大叫「早晨!」大家都被嚇了一下,然後若無其事繼續考試,隨後他竟然進來跟考官聊起天來!聲音也沒有因為我們正在考試而降低,我把情緒按捺著,盡量集中精神理解屏幕上複雜又造作的長句子。

考試時間為半小時,到了剩餘約10分鐘,會場突然停電!不是吧!第一次考試就遇著這種難得一見的情況,是我人品太差嗎?眾人又開始鼓譟,考官便走到門外跟其他考官了解情況,考官不在,大家開始議論紛紛,聲音越來越大,然後我想起昨天在官網上看的考試流程,說好的嚴厲警告呢~不是說考生之間不能對話嗎?!

過了好一會,電力恢復,但剛才完成的答案需要重做嗎?幸好紀錄還在,當我想重新覆核一次所有答案,當中有一些問題不是完全理解,這時考官大聲問:「大家已經完成了嗎?」其他人答:「是!」只有我一個說不,然後考官就直接站在我身後,盯著我的屏幕,累積已久沒有說過的廣東話粗口立即湧到嘴邊。最後在混亂之中完成考試,步出試場,我在想:「我剛才在做什麼?」然後苦笑:「這就是意大利!」

我家小鯷魚陪我温習,看他表情便知道有多好玩!

Advertisement

Leave a Reply

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:

WordPress.com Logo

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.com account. Log Out /  Change )

Facebook photo

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. Log Out /  Change )

Connecting to %s

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.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.

%d bloggers like this: